?
當前位置: 首頁 » 行業資訊 » 商務學院 » 市場營銷 » 銷售管理 » 正文

豐田:引擎重啟,路在何方?

放大字體  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:2013-12-09  瀏覽次數:180
核心提示: 蓋世汽車研究院的專家分析指出,經歷了金融危機和全球大召回兩大事件后,豐田在2011年本可以有所作為,但是大地震卻將豐田的近期戰略重點轉移到如何進行后院救火,并盡快重構全球生產和供應鏈布局,還要應對由此而帶來的新的國際化運營挑戰問題。這些挑戰包括新的整體規劃、人才和文化沖突等,這會讓豐田貽誤戰機,無法保障及時應對市場競爭形勢的變化。
    盡管利潤下滑了99.4%,但11.6億日元仍屬盈利的數字,依然給了豐田巨大的信心。

  8月2日,在公布利潤大幅縮水的2011年第二季度財報之后,豐田同時將2011年3月至2012年3月全財年的銷售預期提高了50%。

  “目前的情況是恢復比較快。”8月3日,豐田中國新聞發言人牛煜對《中國企業報》記者表示,日本大地震給豐田帶來的不利影響正逐漸消散,零部件和整車企業的生產都開始恢復。“6月份,豐田在中國國內已經恢復到了正常的水平,而在日本國內也將在8月份達到正常。所以我們認為到9月份之后,基本上豐田所有受到損失的市場都將達到比較好的預期。”

  生產的恢復讓豐田有了重新起速的動力,但是這場地震帶給豐田的損失或許并不僅僅是速度。業內專家指出,由于自身存在的某些問題,豐田的核心競爭力因此次地震將大幅削弱,這將直接影響到豐田今后的市場地位。

  利潤下滑

  8月2日,豐田終于公布了早該出爐的2011年第一財季(4—6月)財報,這份財報顯示了豐田公司第一財季營業損失1080億日元,凈營業收入下滑至3.4萬億日元,較去年同期的4.9萬億日元減少30%,凈利潤僅為11.6億日元,較去年同期下降約99.4%。

  盡管利潤大幅縮水,但對于豐田來說,這個成績仍然是可以接受的。“這三個月是生產和產量受最大影響的三個月。不僅僅在日本,在全球其他市場都存在。”牛煜表示。

  2011年4—6月,豐田汽車銷量為122.1萬輛,同比減少了59.9萬輛。據悉,彭博社曾經測算,豐田汽車在截至今年6月30日的季度里可能會虧損1550億日元。而湯森路透此前更表示過豐田將出現1900億日元的平均虧損預期。

  豐田財報數據顯然證明了事實并非上述機構預計的那樣糟糕,至少截至目前,豐田的營業利潤并沒有出現負數,這對于豐田來說,無疑是最好的強心劑。

  “我們在此前的6月10日公布了一個預期,但這次我們做出的財報預期又提高了。這主要是根據震后最新的零部件、生產及整車的生產恢復情況,所以豐田認為,到明年贏利應該能達到4500億日元這樣的一個預期。”牛煜表示。

  對于豐田的愿景,有專業人士表示“靠譜”。汽車評論員高斌接受《中國企業報》記者采訪時表示,“豐田此次利潤下滑,地震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,對日本本土生產廠帶來了影響很大。此外,近兩年頻繁的召回,更換零部件,也使得豐田支出了很多成本。但總體而言,豐田的發展還是不錯,目前這些成本也已經消化得差不多了,所以豐田上調預期應該還是可以實現的。

  不過,也有業內人士對豐田復興之路心存質疑。據悉,由于頻繁的召回,豐田在美國市場的認知度和市場份額出現了一定程度的下滑,而眾多業內人士認為,豐田短時間內很難使市場份額恢復到理想的狀態。美林分析師估計,到2014年前所占份額可能會回升至 15%。而IHS預計2017年豐田在美國市場的份額為14%左右,這意味著比巔峰期每年少賣出30萬輛汽車。

  零庫存之痛

  只有接到生產任務,豐田才會向供應商采購零部件,避免不必要的投入和浪費,最大限度節約成本,提高響應速度,這就是著名的豐田“零庫存”生產模式。“零庫存”生產是豐田崛起的秘訣,也是其他車企爭相效仿的經典理念。但是,這一理念卻讓豐田在此次日本強震中受到了更加嚴酷的創傷。

  “地震對整車企業生產的影響,主要還是體現在零部件供應問題上。”牛煜表示。

  據悉,日本強震使得本土零部件廠商的生產一度陷入停滯。而半導體、集成電路等高附加值零部件幾乎全部為日本本土企業把控。而在企業全球化的今天,這種現狀便毫無疑問地潛伏危機。一旦出現問題,日本車企海外生產將受到極其嚴重的影響。這一點,在奉行“零庫存”理念的豐田公司,體現得尤為明顯。

  據悉,因為地震導致的零部件供應出現問題,豐田此前也曾經遭遇了巨大損失。資深汽車產業分析師賈新光告訴《中國企業報》記者,數年前,由于在一次較大的地震中受損嚴重,海外零部件供應中斷,使豐田海外汽車生產遭受停產和減產的損失。豐田開始考慮供應鏈向海外轉移。

  但相對于本田等車企來說,豐田在海外供應鏈布局上的速度要明顯慢上一拍。因此,此次地震,豐田包括中國市場在內的海外業務受損程度明顯高于本田。賈新光預計,豐田會因此強化海外供應鏈的建設。

  不過,就算豐田的海外布局進一步完善,供應鏈的問題依然會給其帶來麻煩。“零部件廠商并不完全是豐田的,它們都是為全球車企提供配套。因此,零部件的供應并不是豐田作為廠商就能控制的。即便是將整車生產轉向海外,也無法保證絕對控制零部件企業。”牛煜對《中國企業報》記者無奈地表示。

  錯失良機

  在過去8年中,豐田的發展軌跡呈現出一幅“先漲后跌再回升”的圖譜。據蓋世汽車網研究院提供給《中國企業報》記者的一份統計數據顯示,自2003年開始,豐田用了五年的時間,以接近11%的年復合平均增速將銷量提升至2007年的937萬輛,超過通用汽車,摘得世界最大車企桂冠。

  然而豐田一路飆升的利潤數字在2008年戛然停止,第一次出現了凈利潤負增長的刺眼紅字。2010年,豐田開始重拾信心,制訂了一系列復興計劃,將銷量恢復至842萬輛,保持了全球銷量第一的記錄。

  但是,豐田“剎車門”事件導致的大規模全球召回及日本強震的影響,使圖譜中豐田復蘇的箭頭在2010年后期停止上升且開始平移,并呈現出下行的趨勢。

  但是,豐田一貫的自信并未因此受到影響,眼下豐田正欲徹底化解地震帶來的不利因素,以在銷量上實現再一次飆升。2011年8月2日,豐田在公布財報的同時,也提高了2011年3月至2012年3月全財年的銷售預期,由此前的銷售724萬輛上調至760萬輛 。

  不過,對于豐田的復興計劃,更多的業內人士卻表示了不樂觀的預計。

  蓋世汽車研究院的專家分析指出,經歷了金融危機和全球大召回兩大事件后,豐田在2011年本可以有所作為,但是大地震卻將豐田的近期戰略重點轉移到如何進行后院救火,并盡快重構全球生產和供應鏈布局,還要應對由此而帶來的新的國際化運營挑戰問題。這些挑戰包括新的整體規劃、人才和文化沖突等,這會讓豐田貽誤戰機,無法保障及時應對市場競爭形勢的變化。

  而對于豐田最重要的中國市場在2011年將減慢增速,車企間的競爭會進入短兵相接的正面交鋒期,價格戰、服務戰一觸即發,嚴峻考驗車企市場的應變能力,豐田在損失大幅利潤的情況下,很可能不敵通用和大眾。

  此外,豐田汽車的精益生產管理和全供應鏈管理是其核心競爭力,但這兩方面的競爭力與日本的敬業及服從文化有很大關系,在日本本土和日系自己的企業內部能很好地實踐,而一旦大規模轉移到海外,供應鏈體系內既需要有非日系企業的參與,也需要有大量日本籍以外的人士作為高管參與運營,這將對豐田原有的核心競爭力形成沖擊。

  在蓋世汽車網對業內人士的一份調查中顯示,多數受訪者認為,地震導致豐田被動地加快轉移的進程,其核心競爭優勢或被進一步弱化,豐田可能變得不再是以前的豐田。

 
 
[ 行業資訊搜索 ]  [ 加入收藏 ]  [ 告訴好友 ]  [ 打印本文 ]  [ 違規舉報 ]  [ 關閉窗口 ]

 
0條 [查看全部]  相關評論

 
推薦圖文
推薦行業資訊
點擊排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