?
當前位置: 首頁 » 行業資訊 » 商務學院 » 企業管理 » 執行力 » 正文

民營企業面對外資并購是堅守還是外嫁?

放大字體  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:2013-12-09  瀏覽次數:94
核心提示: 面對外資并購的浪潮席卷中國大地,國內多少優秀的企業品牌被外資并購潮給吞沒。面對國外財團的金錢疑惑與國內眾多企業與私人投資者的合作意向,羅致葡萄酒企業領導層遇到前所未有的困惑,到底是把他們娶進門還是把自己企業嫁出去?成為他們企業思考的問題。如果現在給外資并購,那么是原來投資的近10倍收益,2年時間這個投資回報是非常高了。目前為止羅致葡萄酒企業高層比較傾向自主經營不同意并購,努力把羅致品牌打造成民族品牌公眾企業。
       面對外資并購的浪潮席卷中國大地,國內多少優秀的企業品牌被外資并購潮給吞沒。面對國外財團的金錢疑惑與國內眾多企業與私人投資者的合作意向,羅致葡萄酒企業領導層遇到前所未有的困惑,到底是把他們娶進門還是把自己企業嫁出去?成為他們企業思考的問題。如果現在給外資并購,那么是原來投資的近10倍收益,2年時間這個投資回報是非常高了。目前為止羅致葡萄酒企業高層比較傾向自主經營不同意并購,努力把羅致品牌打造成民族品牌公眾企業。

  品牌并購是企業實現資產增值、推動自我成長的一種途徑,是市場經濟中品牌戰略運營、資源優化配置的重要方式。縱觀中外企業發展史,因為品牌并購而實現企業戰略性成長的成功案例,不勝枚舉。同時,由于缺乏必要的戰略思考和營銷操作,被所并購的品牌拖累,而陷入險境的企業,也同樣不少,綜其原因,大多與對品牌并購認識不清、對并購流程把握不足和對被并購品牌的管理不當有關。在市場經濟中,產品日趨同質化下的競爭越發激烈,企業對于品牌的重視程度也隨之提高,包括品牌并購在內的品牌資產運作被提升到了企業戰略高度。品牌并購往往帶有品牌擴張的目的,可以實現產品線的延伸,或者可以繞道貿易壁壘進入其他國家和地區,使企業品牌在資源、成本、風險、成長性上都實現一定的提升。

  中國企業并購國外品牌與外資并購中國品牌現在已經是司空見慣了,然而,各方并購的動機與最終的品牌命運卻完全不一樣。吉利并購VOLVO沃爾沃,聯想并購IBM的PC業務,TCL曾經的并購,南汽并購英國MG。中國品牌被外資并購就更多了:如飛利浦收購

  奔騰小家電、雀巢收購銀鷺、徐福記;南孚電池、蘇泊爾、小護士、大寶、中華……,中國品牌連遭外國品牌并購,面對又一輪外資并購潮,有關專家指出,中國品牌被并購后,多數都會“消失”,市場被外國企業占領。請大家仔細看看問題,被外資并購的的企業品牌都是優質的企業與優秀的品牌;而我們中國企業去收購的國外企業品牌卻是虧損的,沒落的品牌。中國收購的目的是激活品牌,繼續經營下去。而大多數外資收購我們的品牌是雪藏起來或者就是消失。

  著名經濟學家、品牌中國產業聯盟主席、經濟日報原總編輯艾豐曾經在接受《證券日報》記者采訪時說,每一個中國品牌的命運,都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!如果中國人都理解了這個處境,中國就會更健康、更迅速的強大起來。“品牌不只是為賺錢”。艾豐說,有人認為,搞品牌就是為營銷,為賺錢。不錯,但不到位。品牌有宏觀和微觀結合的三性:自主品牌不僅可以促進企業的發展,而且可以促成整個國家經濟水平的提升,這是它的經濟性。品牌文化的基本點——誠信、創新、責任,在市場經濟條件下,這其實是社會文化的基本點,是它的文化性。品牌和名牌的狀況代表著這個國家的民族素質和這個國家軟硬實力,這是它的社會性。

  羅致葡萄酒企業高層透露,多數股東反對被外資并購,怕被并購以后品牌被雪藏,這樣的例子在中國已經非常多了。同時,目前也不考慮與國外企業進行合作,因為企業還沒有做好國際合作這方面的人才儲備與經驗,對國際合作規則不是很了解,避免上當受騙。而且企業自身目前還有很多方面是不完善的,還需要不斷的努力;等我們有了國際型人才,企業真正形成規模,可以考慮讓外資參股,但是控制權絕對要在自己手里。未來國際大合作是發展趨勢,企業間相互參股這些都很正常,目前的任務是繼續深入的與國內配套企業合作,以及讓更多的經銷商發展起來。企業以后上市,旗下的經銷商與配套的企業都可以成為我們羅致公司的股東。企業做大了,人才儲備與國際經驗都具備了,完全可以去并購國外的品牌啊,為什么要把控制權交給外資呢。羅致集團公司表示優先考慮與國內公司以及私人投資者合作。

 
 
[ 行業資訊搜索 ]  [ 加入收藏 ]  [ 告訴好友 ]  [ 打印本文 ]  [ 違規舉報 ]  [ 關閉窗口 ]

 
0條 [查看全部]  相關評論

 
推薦圖文
推薦行業資訊
點擊排行